三、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发展纲要》指出:“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生艺术实践是高等音乐院校践行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引领区域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宣传扩大高等音乐院校教学、科研、创作成果,不断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推进资源共享等方面大有可为。 1.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沟通,成立城市交响乐团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地区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很多地区一直缺少一支国内一流的专业乐团。交响乐团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表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亲和力,柏林爱乐、纽约爱乐、维也纳爱乐就是其所在城市的骄傲。在全世界范围内,交响乐已经被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准,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甚至几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因为音乐不仅能慢慢改变一个城市,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鉴于此,任何区域都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的交响乐团来诠释和体现区域精神。 多年来,高等音乐院校在提升区域音乐文化品位、引领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部分院校同时拥有组建城市交响乐团所需要的软件优势,如人才优势,硬件优势如场地、设备、乐器优势等。因此,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成立一支以学院优秀学生为主体的稳定的职业交响乐团。在这一点上,以政府为代表的城市与高等音乐院校的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在合作基础上,城市交响乐团将以专业乐团的建制为标准,规模拟定为80人左右,以高等音乐院校优秀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演奏技能和舞台表现能力优秀的艺术硕士为补充。乐团聘任驻团指挥一名,采取准职业化形式每周定期排练,并相继邀请国内外一流的指挥家执棒乐团。乐团可以代表地区较好地完成各级各类外事活动以及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交响乐团的成熟与发展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区域音乐文化品位与层次,增加地区在全球音乐文化中的辨识度与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 2.加强与文化产业的合作沟通,成立各类音乐制作基地
2009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运用市场机制,集中产业优势资源,鼓励和推动音乐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立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园区),促进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这一意见的颁布为高等音乐院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提供了依据。高等音乐院校要以音乐厅、各类演奏厅等硬件优势为基础,积极整合学院创作、演出(奏)、音乐制作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考虑与如动漫产业基地等一些文化产业的合作,以原创动漫音乐的创作、录制、出版与发行为主要合作内容,为区域文化创新提供动力支撑。这些合作需要高等音乐院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吸收和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音乐编辑、制作、经营与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企业或由政府提供前期合作专项资金。如果与文化产业的合作能够实现,那么学生艺术实践工作的手段、内容、范围以及影响力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